我国向来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立,建始也,”“夏,假也,物至此时皆假大也。”这里的“假”,即“大”的意思。实际上,若按气候学的标准,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℃以上为夏季开始,“立夏”前后,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,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,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—20℃上下,正是“百般红紫斗芳菲”的仲春和暮春季节。
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:“一候蝼蝈鸣;二候蚯蚓出;三候王瓜生。”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(即:蝼蛄)蛄在田间的呜叫声(一说是蛙声),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,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。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对于立夏是相当重视的。农谚说得好:“立夏不下,犁耙高挂。”“立夏无雨,碓头无米。”
立夏日为民间传统节日,谓之“立夏节”,流行于全国各地。我国地域宽广,文化多样,流传下来许多关于立夏的民间习俗。比如说,“立夏吃蛋”、“立夏称人”等等。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,说是“不饮立夏茶,会一夏苦难熬”。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立夏这一天,率领王宫大臣们到城外去迎夏。
在江苏宜兴,立夏前后有吃乌米饭的习俗,据说能防虫咬。传说,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军事家孙膑。而南京一带的老人会让小孩在“立夏”这天吃豌豆糕,因为据说吃了豌豆糕可以不疰夏。浙江宁波的立夏习俗则更为丰富多彩:煮茶叶蛋,挂蛋套、撞蛋、煮蚕豆饭……福州素有“做夏”的传统习俗。这一天家家户户磨米浆,抆鼎糊,炊碗糕,称“做夏”,一家人祝愿这一年夏季合家平安、吉祥如意。
此外,在湖南长沙有喝“立夏羹”的习俗,上海郊县则有吃“麦蚕”的习俗;而湖北通山有“立夏吃泡”、闽南地区有“立夏吃虾面”、浙东农村有“立夏吃七家粥”的习俗,怪不得有人把立夏节又称为“吃货节”呢。
关于“立夏吃蛋”的习俗由来已久,在我国民间流传也颇为广泛。俗话说:“立夏吃了蛋,热天不疰夏。”相传远古时期,从立夏这天起,天气渐渐炎热,许多人(特别是小孩子)会有身体疲劳、四肢无力的感觉,食欲减退逐渐消瘦,称之为“疰夏”。女娲娘娘便告诉百姓,每年立夏之日,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,可避免疰夏。从此,“立夏吃蛋”的习俗便延续下来。
古人认为,鸡蛋圆圆溜溜,象征生活之圆满,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,经受“疰夏”的考验。
而“立夏称人”则更是 具特色的民间习俗。所谓“称人”就是大人拿来一杆大称,称钩上挂一只大筐,小孩则坐到筐里称体重。“立夏称人”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,其来源有说和朱元璋有关的,也有说和后主刘禅有关的,可谓是众说纷纭。而这里只讲一个比较动人的。
据民间传说,当年赵子龙在长坂坡从曹营百万军中救出阿斗(后主刘禅),而阿斗的生母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,投井自杀。阿斗由刘备自己照料。但刘备南征北战,孩子带在军中不方便,觉得不如把阿斗交给后娶的孙夫人(孙权妹)去抚养。于是刘备准备了许多礼品,由赵子龙护送阿斗去东吴。
赵云到了江东,刚巧是立夏。孙夫人一见白胖的小阿斗,喜欢,但又有顾虑:我毕竟是后妻,如阿斗养得不好,不但在夫君面前不好交待,而且在百姓中也会留下笑柄。她想了一个办法:今天正是立夏,我当着赵子龙的面把阿斗称一称,到明年立夏再称,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。主意打定,孙夫人便立即叫人将小阿斗过秤。
从此,孙夫人在每年立夏,都要把小阿斗称一称,然后派人向刘备报告。就这样,在江南一带,就形成了“立夏称人”的习俗。
人们都认为立夏“称人”能带来好运。所以,每当立夏这天,人们吃罢立夏饭后,便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,大人双手拉住秤钩、两足悬空秤体重;孩童则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,吊在秤钩上秤体重,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。若体重增,称“发福”,体重减,谓“消肉”。这日,孩童忌坐石阶、地栿(门槛)。旧时母亲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,穿时一边哄孩子吃茶叶蛋,当孩子张口咬蛋时即一针捷穿。也有的为家养猫儿穿耳朵、札上红头绳的。
立夏过后,天气渐渐燃热,降雨也随之多起来,很多地方变得闷热潮湿,一系列天气条件的变化也将影响到发电机组的使用。华全动力在此提醒,为保证您的发电机组能够正常启动和运行,请您一定要按照发电机的使用说明及时对机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,并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操作。比如,要经常清洁通风孔道内的灰尘污物,保持畅通无阻;要做好现场防雷工作,尤其是各类机械设备和在建工程必须按规定做好避雷接地,发电机组装置做好保护接零;再就是应与外电线路电源连锁,可设置切换装置或双电源总配电箱,严禁并列运行……
后,华全动力愿您用机愉快!